包伟民,1956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A岗、教授二级岗,历史学院教授。研究工作集中在宋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及近代东南区域史研究等方面。代表作有《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传统国家与社会:960-1279年》等。
包伟民教授近年来研究工作集中在宋代城市史方面。主要根据个案研究,曾提出了一些自以为可以成立的学术观点。例如认为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政体结构,不仅造成中央政府独占全国资源的局面,并且使得地方各级政权内部,每一层级都形成上级对下级资源的独占,出现“阶层性集权”现象。资源的独占,又必然造成上级部门对资源的浪费,以及下级部门的困窘。最终则必然由民众来承担所有的财政压力,以至政权运作成本过高。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受技术手段等因素的制约,中央集权无法将庞大的专制帝国在各方面真正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区域差异明显,并且呈现中央集权与地方无序的双重特性。在近代江南地域史研究领域,也曾提出:近代百年间江南市镇所经历的社会转轨,还只处于早期现代化阶段。近代都市工业主义的影响既打破了江南农村传统的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又由于它的影响,为江南农村提供了一些新的选择机会。因此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地区市镇开始出现分化的趋势。这一段近代转轨的历史向人们提示,以市场为导向引进农业新技术,以工业化为基础将传统的市镇改造成工业小都市,以及在一定时期内维持农村个体家庭生产方式,是江南农村经济及其商贸中心市镇进一步发展切实可行的方向。1949年后江南农村的曲折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近两三年来,包伟民教授较多关注中国历史研究的研究方法问题。认为从本质讲,任何“理论”都只不过是研究的方法而已。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应立足于本土经验,主要从具体的个案研究中去体会、归纳。脱离具体个案的“理论研究”并无意义。唯有树立起学术的自信心,才能摆脱目前的“理论饥渴症”。
在教学方面,包伟民教授一直坚守“教师以教书为天职”的信条,坚持每次授课前都修改旧讲稿。曾这样回答一位学生关于“人生目标”的提问:如果学生认为我的课讲得不错,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