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郁,1957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A岗、教授二级岗,文学院教授。兼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曾任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编,鲁迅博物馆馆长。
孙郁教授“文革”后期在东北插队,开始文学创作。早年受俄国文学影响,后喜读古典哲学,遂走向文学批评之路。八十年代毕业于沈阳师院中文系,获文学硕士。
孙郁教授在学术研究与散文创作领域的特点是,以民国文化为核心,讨论百年知识分子的精神演化过程。其鲁迅研究与民国文人研究,涉及文学史与学术史诸多话题,把学术思考与文学创作融为一体。
长期在文学界与文物系统工作形成了特有的学术兴趣,孙郁教授的研究在博物馆领域也多有延伸。参与主持过国务院第六批、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文物评选工作,参与国家文物局的近现代文物的鉴定工作,对文化遗产保护亦多有心得。
2006年开始,孙郁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任课,先后开设鲁迅研究、胡适研究、陈独秀研究、散文研究等课程,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思路。近年在《收获》《十月》等杂志开设专栏,作品被各类选本所转载。有的被译成多国文字在海外发表。
孙郁教授主要著作有《20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1993)、《鲁迅与周作人》(1997年)、《百年苦梦》(1997年)、《鲁迅与胡适》(2000年)、《文字后的历史》(2001年)、《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2003年)、《在民国》(2008年)、《鲁迅藏画录》(2008年)、《混血的时代》(2008年)、《鲁迅与陈独秀》(2009)《张中行别传》(2009年)《走不出的门》(2011)《鲁迅忧思录》(2012)。
孙郁教授曾获首届“当代文学批评家奖”,“《十月》文学奖”,日本东北大学“藤野奖”,其中主持编撰的《鲁迅译文全集》集体项目获得国家图书奖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