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中国人民大学“战火中办大学”的伟大历程,张东刚指出,始终坚持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办学使命、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办学理念、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始终明确“造就革命的先锋队”的培养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突出特点。陕公精神是伟大抗战精神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人民大学精神谱系的源头,作为新人大人,要接过先辈火炬、赓续红色血脉,铭记伟大的抗战精神,秉承光荣的陕公精神,擦亮忠诚、奉献、求真、奋进的精神底色。
张东刚勉励2025级研究生新生和新入职教职工,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嘱托,为学校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而不懈奋斗,成长为强国建设的主力军、民族复兴的先锋队。始终秉持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品格。传承弘扬人民大学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红色基因,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人生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始终秉持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和开拓进取的意识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于斗争、百折不挠、敢于胜利;始终秉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实际精神。坚守“实事求是”校训,扎根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不断创造新知,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始终秉持远见卓识、与时俱进的先锋精神。勇于做思想上的先行者、技术上的突破者、发展上的开拓者,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为推动人类发展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朱信凯主持2025年新教职工政治领航培训班开班仪式,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易主持2025年研究生新生开学第一课。
统计与大数据研究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陈佳琪表示,张书记在开学第一课的深刻讲授,让我对“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人大精神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对“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也有了更坚定的认同。作为学子,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更应具备长期视野,打牢专业基础,锤炼过硬本领,将青春深扎在祖国大地上,探索大数据前沿领域,矢志不渝、笃行不怠。
国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齐灿表示,听完张书记的授课,波澜壮阔的校史如一幅思想长卷在眼前铺展。中国人民大学于抗日烽火中诞生,其精神火炬穿越时代赓续至今,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毛主席曾为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作为首批入读通州校区的人大学子,我们更应从校史中汲取初心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成为“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中共党史党建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殷知勤表示,听完新生第一课,我仿佛穿过八十余载光阴,听见“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的呐喊。从延安窑洞到中关村大街再到大运河畔,人大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始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人大人始终与党同心、与国同行。如今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辈手中,作为新生,我将把对先烈的敬仰化为报国的行动,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把青春投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让“人大红”在新时代更加鲜亮。
财政金融学院新教职工王可心表示,聆听张东刚书记讲授第一课,我深受教育和鼓舞。一部人大校史,就是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精神传承和“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令我深感震撼与自豪。作为新入职教师,我将自觉传承红色基因,立足三尺讲台,将校史精髓融入育人实践,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劳动人事学院新教职工王峥博表示,从中关村大街59号毕业,来到运河东大街37号迎新参训,政治领航的第一课是红色血脉的沉淀课,是精神品格的锤炼课。重温校史,我深感作为“人大人”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从学生到教师,身份有所转变,不变的是脚踏实地和实事求是。未来,在工作岗位上,我将以新时代党务工作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锻造坚强有力的党组织体系贡献青春力量。
(转载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苏州校区;
https://news.ruc.edu.cn/19624785764954685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