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华,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博士学位。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INFORMS (运筹学与管理科学学会)会员,《制造与服务运营管理》等6家学术期刊外部评阅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生产/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与博弈论、随机库存控制、收益管理、营销与运营管理接口等。过去三年内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4篇为SCI/SSCI检索,包括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国际生产研究)》、《Decision Support Systems(决策支持系统)》等国际知名期刊。曾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2008连续三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社会服务奖。
首批参加“百名海归挂职计划”后,吴江华副教授将进入神华集团实践调研。神华集团目前是我国最大的能源企业之一,其煤炭业务已涉及开采、加工、仓储、运输、国内外采购和销售等环节。“希望通过这次挂职了解国内大型生产企业在运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经验,并可以开发出相关的案例加以研究分析,同时协助该企业解决相关管理问题。”吴江华说。
现代管理学科需要实践调研支撑
“人民大学有着深厚的人文社科底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 吴江华对商学院“立足中国实践,贡献管理知识”的使命表示认同,认为现代管理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必定需要大量的实践调研作为支撑,“这是很现实的教学需求。学院开设了各类企业管理课程,一些MBA(工商管理硕士)学员本身就是企业管理者,而现在大部分的海归教师都是从校园直接到校园的,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管理实践情况了解比较少”。
在他看来,海归挂职项目的意义就是给海归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通过深入调研,更好地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从而找到自身研究的落脚点,之后再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并为实践提供参考,实现校内校外互动双赢。
吴江华的研究方向是运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如果仅仅驻足校园就很难了解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也就无法完成该领域的实践研究。同时,目前大部分教师仍是采用哈佛商学院等国外的教学案例,而这些案例的社会、政治、经济、商业背景等有时未必符合中国的国情。“到中国企业调研就可以发掘中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典型的管理问题,甚至可以进一步提炼出相关模型,将这些管理经验介绍给国际学术界,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本土化的案例,意义还是很大的。”
对于即将开始的挂职实践,吴江华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构想,“挖掘神华集团的运营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否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有可能,希望通过调研分析协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我还考虑带上研究生一起去,这样的实践调研对他们的毕业论文的写作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在美国攻读博士时,吴江华需要给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员当助教,“这种助教经历对我的教学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除了常规的案例教学之外,吴江华擅长将抽象的企业生产流程活灵活现地带入课堂,时常组织学生利用道具进行运营管理的模拟游戏和实验,也常常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比如到现代汽车厂观摩汽车装配的流水线作业,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理解企业运营管理”。
“年轻人要有追求目标,要敢于试错”
1995年,吴江华在华中理工大学就读船舶工程专业,研究生又转而攻读制造工程专业。那时候,大学教授创办实业公司形成风潮,他也跟着导师一边学习、做研究,一边跟随导师在软件技术公司开发销售软件,也常常跑跑市场。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因为成绩比较好就转成了直博生,当时也还在导师的公司兼职,“但是我总感到自己更愿意专心地做研究。”
吴江华那时的专业和工作经历和其现在的研究领域并无直接关联,但当时他已逐渐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我开始对运营管理产生了兴趣。虽然再读一年就可以拿到制造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但我还是毅然决定退学。”在他看来,年轻人如果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就要敢于试错,敢于承担风险,“有些学生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就不断地在考虑应该要找什么工作,这当然需要考虑,但是我觉得应该想得更长远一点。22岁或者24岁时,人生其实才刚刚开始,完全有机会选择不同的道路来走,大学生不必在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时就把自己的道路给固定下来。”
如今提起刚进入大学时的专业选择,吴江华说:“工科的学习可以训练逻辑思维,给研究管理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学生记者 林麦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