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泰昌,本科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研究生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先后获经济学硕士、社会学博士学位。2012年至今任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面向硕士和本科生开设社会保障、研究方法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
“我对自己目前的研究领域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够通过学校和保监会两个平台,获得更多第一手资料,多发表一些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今年5月,作为首批参加“海归挂职计划”的教师,陈泰昌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室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锻炼。谈起几个月的收获,他满面笑容,“我的研究重点在于以房养老政策的具体实施,现在研究框架和需要访谈的对象已经大致确定,即将进入具体调研阶段。”
以房养老:文化是最大的障碍
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房养老”政策于近期试行推广。“考虑到保监会比较符合我的人口老龄化研究方向,我特地写了一份关于‘以房养老’的报告申请在保监会挂职。保监会看过这份报告后,觉得还比较符合研究需求,就同意留用我。”陈泰昌由此开始挂职工作。
陈泰昌介绍,“以房养老”政策在国外施行已久,“其实就是房产抵押,这是一个金融产品,西方国家例如英国很早就出现了”。这项政策具体可以解释为,很多老年人手上没有现金,但是他们有不动产,那么如何把这些不动产转换成流动资金呢?就可以通过房产抵押的方式,与保险公司签订有关合同,合同生效后保险公司每月付给老年人一定额度的资金——金额取决于保险公司对房产的估值。老年人去世以后,房产归于保险公司。
除此之外,陈泰昌还介绍了另外一种实施方法:在不完全抵押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按照房产抵押部分的估值支付给老人养老金,子女可以向保险公司购买抵押部分的房产权。如果属于保险公司的抵押部分房产权被子女完全购回,则在老人逝世后,房产权归子女所有。“因为房子有一部分产权是属于老人的,所以子女就可以通过偿还养老金的方式,把原属于保险公司的那部分房产权购买回来。其实这就相当于要求那些不愿意付赡养费的子女,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为父母养老。”
“以房养老”作为一个带有福利性质的政策,在很多国家已经日臻成熟。然而,论及“以房养老”在中国实施,陈泰昌表示社会和文化环境都不太成熟,推行有一定困难。“首先一个阻力就是有关房产年限的政策。”在他看来,目前我国居住地的房屋产权年限是70年,在老年人去世后,房屋产权年限也即将到来,此时子女可能缺乏将房产权购回的意愿。但比起房屋产权年限的问题,最大的障碍还是在文化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父母为培养孩子投资教育,照顾好他们,等到父母年老的时候,子女就要照顾好老人。但这种观念有一个前提,就是老年人的遗产要留给子女。如果提前告诉子女,老人将会以房养老,房子留给保险公司而不留给子女,这可能会起到一个反作用。所以推行这一政策,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家庭人员都认识到,以房养老能够起到正面作用。”
目前,陈泰昌的研究重点是“以房养老”政策的具体实施,需要调研“以房养老”政策在上海、北京等试点城市的实施情况,这些第一手资料需要通过保监会联系试点城市相关部门,并对相关主管进行访谈来获得。在此基础上,他希望能够进一步研究分析政策施行的困难阻力和解决路径等,“现在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我希望能够在养老政策上做出贡献。”
挂职体验:可获得的资源很丰富
干净整齐的房间里,靠墙摆放着几组资料柜,桌上有数本书籍材料,阳光可以从落地窗透进来——这是陈泰昌位于保监会办公大楼8层的办公室。透过办公室窗户,金融街周边景色随时可见,环境很安静。自挂职以来,陈泰昌就这里办公。对于这里各方面的条件,陈泰昌表示特别满意。
“开始的时候有一些不便之处,并且挂职过程颇有一番波折,但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都对我们的工作大力支持,有几位同事全程陪同我办完全部手续,我很感谢能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刚到保监会时,陈泰昌没能及时拿到饭卡,不能在食堂吃饭,后来经过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帮忙解决了问题,“在食堂吃饭也是不容忽视的人际交往机会。在这里可以和同事们比较轻松地交流,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内容,可能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会有思想的火花和友谊的萌芽。这也像我在课堂上一样,我喜欢活跃的氛围,同学们的提问往往也会给我的科研带来灵感。”
陈泰昌说,在挂职过程中可以获得的资源很丰富。“一些内部会议我们也会参加,可以获得很多第一手的最及时的信息,这对于我们了解这一行业如何运作帮助很大,因为这些在网络和文献上是查找不到的。”
历经海外高校求学多年后回国任教,陈泰昌一边探索教学方法,一边挖掘科研选题,逐渐适应新的环境。他常常鼓励同学们自主学习,带着批判意识保留思考空间,而不是为了分数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了能够尽可能回答同学们的疑问,他增加了备课时间,大量参考教科书、文献资料和相关课题的前沿研究,“如果我们对待教学的态度能够从生存工具转变成兴趣所在,那么创造力就会被激发出来,对于科研也是很有帮助的。”
在学校和学院的政策支持下,陈泰昌坚持每年出国参加两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因为“多接触、多探索才可能有更多的机会”。由于学术领域发展现状和英语作为通用语言的优势地位,目前国内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相对较少,陈泰昌建议,大学生应该在学生时代就走出校门多接触社会,走出国门多接触世界,看看外面发生了什么,听听他人在讲什么,更好地把握住学习的机会。
(学生记者 陆梦真 毕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