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泰昌,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先后获经济学硕士、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面向硕士和本科生开设社会保障、研究方法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应用微观经济学。
今年5月起,作为首批参加“海归挂职计划”的教师,陈泰昌带着研究课题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室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锻炼。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房养老”政策将于近期试行推广,陈泰昌的研究课题即与此相关。
选择人大,选择一种学术兴趣
陈泰昌在本科阶段即前往英国留学,先后就读于著名的伦敦大学和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期间,他发表了专著《变革与挑战的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Transformations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Urban Labour Market)》,“我很喜欢科研,尤其是研究中国的社会保障问题。因此毕业前就开始考虑联系从事相关研究的学术机构。”
求学期间,陈泰昌曾担任英国汉学协会子机构——中国研究生协会的主席,并在牛津大学组织举办过学术年会,由此结识了不少到英国交流访问的中国学者。在与这些学者交流后,他最终确定了以中国人民大学为申请目标。“人大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他认为,人民大学的公共管理学科能够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证明了这一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具备相当的发展潜力,“此外,学院拥有董克用、李珍、程永宏等一批名师,在社保领域的影响力举足轻重,他们能够在科研方面为我提供很大指导和帮助。”
2012年,经过了严格的选聘面试,陈泰昌正式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
几年来,陈泰昌取得的一些前期研究成果已经在权威国际会议上发表。最近,他还应英国牛津大学萨拉哈珀(Sarah Harper)教授的邀请,撰写了《人口老龄化公共政策国际手册(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Ageing and Public Policy)》的部分章节。“我对自己目前的研究领域非常感兴趣,希望可以更好地平衡科研和教学,多发表一些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对于此次在保监会挂职锻炼,陈泰昌认为对自己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他介绍说,目前“以房养老”在中国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要想真正全面落实,还需要做大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证研究,而保监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在政策和数据方面提供大量支持,我还可以通过访谈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参与地方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会对我构建‘以房养老’的可行途径具有实质性的帮助。”
他还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前往保险金融机构调研、参与保监会的内部会议,了解保险机构的运作流程和政策措施,以争取完成受到认可的工作文稿。“如果这次挂职经历对我的研究有实质性的帮助,并且后续研究还需借助保监会的平台,我希望可以再延期挂职一年。”
扎根人大,传递一种精神
“如果自己没有在某一领域形成独到、前沿的见解,那么该拿什么去教学生呢?”对于热爱科研的陈泰昌看来,要先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才能做好一名合格的教师。
具有多年海外高校的求学经历,陈泰昌在回国任教后带来了不一样的教学思维。
在海外高校的课堂上,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相比之下,中国高校学生则较为内敛,课堂表现不够活跃,陈泰昌希望能够对这一现状做出努力。他鼓励同学们自主学习,带着批判意识保留自己的思考空间,而不是为了分数被动地接受知识,“通常,我在第一堂课就会跟同学们沟通,希望大家踊跃提问。在后来的课程中,同学们都表现得很积极。”
每次课堂的问题数量大大增长以后,陈泰昌也感到了一些压力。很多课程是他第一次讲授,难免会遇到自己也答不上来的问题。为了能够尽可能解决同学们的所有疑问,他增加了备课时间,大量参考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网络资料和相关课题的前沿研究。“对于实在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会直接告诉大家我不懂,请其他同学一起参与讨论。如果还不能解决,我会记下这个问题,再去请教学院里的老师。”
来到人民大学时间不长,陈泰昌已经和同学们在课堂上有过多次交流,也曾作为指导教师带队参加过2012级本科生军训。“人大学生综合素质较高,理解能力很强,能够作出独立判断。”同学们学习时的认真与勤奋,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2011级行政管理班本科生范赟贇曾请陈泰昌老师指导自己写作学年论文,为了能够使论文达到理想水平,他多次带着论文向陈老师请教,“我们通过反复商磋,修改了4稿后才定稿。”
2013年5月,学校组织开展第一届教师全英文授课展示交流活动,刚刚入职一年的陈泰昌参加了社会科学组的交流,授课题目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如此次活动的主题——为培养“能够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自由漫步”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陈泰昌在人大校园里继续前行的步伐。
(学生记者 王子妹一)